经过10余天的会议,国防“一五计划”总算是定下来了。当然,这只是原则层面上的确定,更具体、更全面的预算分配与规划,还需要四总部与各军种筹划以后才能将计划发下去,好在离新的财政年度开始还有小半年的功夫,有的是时间慢慢细谋。
从这次陆海军人事调整与任命来看,北疆系自然不必说,留德派更是占据了上风。1913、1914国防军曾经派出2批留学生,诸如李宗仁、白崇禧、佟麟阁、傅作义、张治中等都在其中,经过长达5年的留德生涯,特别是在德国全程观摩甚至直接参与一战后,现在都已跻身少将、准将阶级,成为一方统兵大员了,构成了国防军的武力中坚。
哪怕在德国战败以后,国防军依然没有摒弃“以德为师”的方针,利用德国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大量引进德国军事教育人才。除德国各大军校的教官照单全收外,还根据留学生的推荐,向大批既对德国现政权不满,同时除了军事之外又别无所长的军人发出邀请函,邀请他们来中国任职,无论是担任军事教员或者军事顾问,都一律欢迎。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还允许他们携带家属。不过,考虑到公平性,新聘请而来的军官全部都按照国防军的军衔标准发军饷,不再给予额外的外交补贴。即便如此,与德国国内饥寒交迫的情况相比,中国方面的条件要好得多了。
当然,一开始这份名单上基本都是校级军官,军衔太高的生怕引起欧美各国的疑虑,但等到后来发现欧美各国根本不在乎这点,甚至还有意无意希望中国多招聘一些职业军人以便减轻德国国内压力的情况以后,总政蒋方震上将大刀阔斧地加大了力度,从1919年4月7日德国战败投降到1920年9月份为止,短短一年多时间,1000多名德国教官和将校级军官来到了中国,而且人员还在源源不断地扩大。其中70%是校级军官,20%是将军,另有10%则是各类无军衔的教官和虽然只有尉官军衔,但却是通信、化学、工程、装甲、重炮兵等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更难得的是,很多还有实战经验,这是战时花大代价都请不了的队伍,现在居然像菜市场买大白菜一样,搜罗一下就来了。当然,也有少部分为英美所看重,希望引入。在这个时候,中国方面就很明智,绝不介入争夺,但德国人多的是死脑筋,很多军人根本难以接受战败的事实,更不能接受战败后为敌人效劳的行为,因此更多人还是愿意来中国。
按照国防“一五计划”,全军除国防大学、陆军学院以外,各大军区都要在军区范围内开展短训班、速成班,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但已晋升到准尉以上军衔的军官重新再训一遍。海军也有单独的轮训计划,虽然海军中老资格的军官都是留英派,以闽人为主体的旧海军更是英式做派,但从民国三年起,学习德国已构成了主流,福建人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
除了国防以外,在其他各个领域,包括科研、教育、技术、工程等各个方面,中国的人才争夺战从德国投降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当然,这些方面见效会慢一些,德国知识分子惯有的傲慢与矜持使得他们还无法接受去中国淘金,但穿越组相信这一天迟早会来到――《凡尔赛合约》和德国恶性通货膨胀迟早会吞噬掉一切。
在民用领域,重中之重则是对德国各大财团的并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顾维钧等人动身前往巴黎时,以夏海燕为团长的中国经济代表团已经抵达了柏林。没有一个德国财阀敢于轻视夏海燕,相反,他们还要给予她最高礼遇的接待。这一切,不仅因为夏海燕的夫兄均是中国军方权倾一方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国北方集团的总裁。
北方集团董事局主席自然还是沈麒昌,但他年事已高,逐渐隐退幕后,现在站在台中央,代表中国经济界最为首屈一指的人物,就是夏海燕了。她背后的北方集团,不仅是整个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排的上号了。
北方集团的经济领域覆盖交通、能源、冶金、钢铁、化工、造船、机械、电力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国民经济领域。集团控制着整个中国66%的煤,75%的钢铁,80%的铜、钨、锑、锡等战略金属,拥有85%以上的三酸两碱和主要化工产品,控制着90%以上的铝和石油,拥有100%的规模以上造船厂、汽车厂、发动机厂、飞机制造厂等产业。中国的工人阶级及其家属队伍,到1920年已经突破5000万人,与北方集团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就超过1000万人。这样的规模产业,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垄断,但中国并没有《反托拉斯法》,更谈不上将反垄断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任何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学者或者知识分子,只要不是理论学了太多坏了脑筋,都希望北方集团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因为在中国只有北方集团提供的重工业产品才能够与进口商品竞争,才能够抵制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才能够避免国内中下游小企业被外商盘剥。北方集团的垄断地位是自然形成的,他垄断的都是一般国内民族资本无力开展、无力介入的行业,诸如榨油业、纺织业、面粉业等低门槛轻工业,只是在北方集团最开始的时候介入过,等到民族资本能够参与竞争的时候,北方集团早就退出了相关领域。以纺织业为例,规模最大的就是南通张謇家族的大生集团,但大生的纺织机械一半以上都是北方重工提供的。正是在北方集团掀起的“进口替代”浪潮中,原本都需要进口的物资无一例外都实现了国造,不仅洋钉、洋油、洋烟、洋火成了历史名词,中国人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汽车、万吨轮、大功率发电机组等都实现了国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向着工业化努力的近代国家了。
即便原本亏损累累、奄奄一息的洋务派所办企业,例如汉冶萍钢铁集团、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开滦)煤矿等等,在通过股权置换与并购重组后,全部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些企业的商股对北方集团的介入是举双手赞成的。
也因为北方集团的垄断地位,使得国策推进异常顺利:一战最激烈的时候正是各国对中国钨、锡、锑等资源需求最为迫切的时候,中国政府将出口关税提高到百分之一百甚至两百,因为北方集团垄断了绝大多数货源,各国再心有不甘也只有捏着鼻子买,而同样作为战略物资的猪鬃,虽然关税也提高了很多,但因为中小供应商居多,各类走私、偷漏税层出不穷,国际市场上猪鬃的价格虽然也有所提升,但与钨的价格相比,差得实在太多。
虽然从1915年开始,得益于战争景气,北方集团整体经济规模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下降,但绝对数量的膨胀却让人瞠目结舌。1919年,北方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亿华元,相当于7亿英镑或者30亿美元(战争期间,华元十分坚挺,而英镑、美元则有较大贬值),利润差不多是9亿华元,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如果以集团拥有的资产进行排序,北方集团仍略微逊色于摩根、洛克菲勒等美国超级财团,但对比克虏伯、莱茵金属、法本集团、蒂森、弗利克、西门子、曼奈斯曼而言早已不落下风了。更妙的是,虽然理论上北方集团还欠着德国金融界十几亿德国马克的贷款,在战前,这相当于好几亿华元的资产,但自德国战败这一年多来,德国马克已贬值了接近90%,在可预见的将来,马克进一步贬值的命运是避免不了的,北方集团这个乐子可就发大了。
“诸位老朋友请坐。”衣着雍容华贵的夏海燕一出现在会场,所有德国经济界的巨子都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换在从前这是不可想象的礼遇,哪怕秦时竹总统来了都未必会有这个待遇,但现在却异常自觉。当然,夏海燕的话也不是完全的客套话,辛亥以后她就带领北疆考察团出访欧洲,已为人所熟悉。穿越至今已经20年,她也早已从青涩的小丫头变成闻名各国的女强人。在这一点上,沈蓉虽然是中国第一夫人,但因为抛头露面少,在外国的名头反而不如夏海燕来得响亮。
“诸位都是中国北方集团的老朋友了,同样也是德国经济界的脊梁,我这次来,前后利用了1个多月时间考察了德国工业界的近况,今天借这个会议邀请各位欢聚一堂,是有一揽子协议希望能与各位老朋友进行合作。”夏海燕的笑容很从容也很迷人,但所有人都无心他想,只能耐心地听下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