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九十四章 经济动物

燃烧的海洋 闪烁 5458 2024-06-29 13:27

  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子通信技术是经济需求推动科技进步的典型案例。

  前面已经提到,在二十一世纪初,虽然人类建成了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科学家提出了建立环日轨道加速器,结果却因为工程过于庞大,被政治家否决了。

  到了二十二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殖民火星的热潮出现,科学界在量子理论领域的研究来了一次大爆发。

  毫无疑问,这也是国家竞争的结果。

  二十二世纪初,中国率先把宇航员送上火星,而且多达一百二十人,进行的也不是简单的登陆活动,而是在火星上建造了一座半永久性基地,其中半数宇航员留了下来,开始扩建基础设施。接下来的几年之内,中国逐步扩大火星南极基地的规模,使其成为了一座永久性基地,进驻的宇航员也超过了一千人。

  当时,中国一度打算宣布火星为中国的领土。

  只是,最终没有这么做。

  主要就是,其他盟国均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火星应该像月球一样,属于人类,而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

  中国当局可以不顾欧洲联邦的感受,却不能不顾及数十个盟国的反对。

  关键就是,中国从一开始就单独进行了火星开发工程,没有让其他国家参与,所以在是否分享的问题上,中国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很多政治家都认为,既然盟国没有在火星项目上出力,就没有必要与盟国分享。

  显然,这肯定行不通。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各个国家在火星工程上做出的贡献,分配今后在火星上取得的重大利益。

  当然,最重大的利益,就是向火星殖民。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初,全球人口已经突破了三百亿,而且增长速度没有减缓。已经有人口学家预测,在二十二世纪末,全球人口很有可能突破五千亿,超过地球在正常情况下的最大容纳能力,向外星球殖民是解决人口大爆炸的唯一办法,而火星就是接纳地球剩余人口的理想选择。

  也许,在二十二世纪,火星还不是很重要。

  可是,到了二十三世纪与二十四世纪,谁能控制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要知道,在理论上,火星能够容纳大约五万亿人。主要就是,火星与月球一样,不存在生态保护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改造成一座星球城市,即火星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成为人类生存的居所。

  当然,这只是理论。

  不过,这个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不会很大。

  决定一个星球能够容纳多少人,不是这个星球的表面积有多大,而是这个星球上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特别是能源。

  显然,这里说的能源,主要指氢元素。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中叶,随着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成熟,氢元素成为了人类能源的主要标志。

  说白了,掌握了第三代可控聚变核技术,意味着人类掌握了太阳的秘密。

  当然,在火星上,氢元素并不多。

  只是,在火星附近,有的是氢元素。

  比如,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小行星带里,至少有一万多颗小行星或者陨石是完全由冰构成的,还有一些小行星上有大量的固态甲烷。如果再往外推,木星就是一颗主要由氢元素构成的气态巨行星,而木星的数十颗卫星中,有不少是由氢元素构成的,还有很多卫星上覆盖着固态甲烷,甚至有一颗卫星上覆盖着数十公里厚的冰层。这些,都是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火星离这片资源区比地球近得多。

  也就是说,从火星上出发,去开采小行星带与木星的能源资源,要比从地球上出发方便得多。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在未来的两百、或者三百年内,火星很有可能取代地球,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毫无疑问,谁占领了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后来,宇宙人类能够超越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主要就与火星有关,即居住在火星上的宇宙人类是地球人类的八倍。当宇宙人类的数量远远多于地球人类时,宇宙人类自然就成为了人类的主体。

  只是,在二十二世纪初,没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后,“国家”就将成为历史性名词。

  在中国做出让步之后,世界各国的抛起了“火星殖民热潮”。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通信问题。

  为此,中国联合美国、印度等十九个参与了火星开发工作的国家,提出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资助量子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最终没有以政府资助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企业资助的方式进行。

  说得准确一些,是由政府组织,资助科研的企业将获得五十年的专利使用权,并且从其他未参与科研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在五十年之后才取消专利制度,让研究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然,这么做,主要就是保证企业的科研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有趣的是,企业的积极性比政府还要高得多,因为在宇宙经济开发上,通信手段已经成为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通信技术得不到提高,人类的宇航活动恐怕得暂时终止了。

  二一二零年,中国等二十国政府集团与来自这二十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以及来自其他八十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签署了共同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协议,环日粒子加速器工程正式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绝对是人类文明向量子理论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刺。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如果设置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的环日加速器无法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只有建造一座更大的加速器,这座加速器将部署在海王星轨道与冥王星轨道之间。但是从经济角度讲,也许到二十四世纪,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造如此大的加速器。

  当然,大部分物理学家、特别是量子理论物理学家对环日加速器都充满了希望。

  从理论上讲,这座加速器能把质子加速到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与光速的差距不会高于万亿分之一。在达到这个速度之后,基本上可以视质子已经达到光速,也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发现基本粒子。

  从理论上讲,发现基本粒子是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突破的基础。

  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二十年。

  直到二一四一年,才基本上完成。

  仅仅一年之后,科学家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虽然当时,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基本粒子,但是用环日加速器,得到了第一对同相同位量子。

  这是一对质子。

  这个收获,足以让近两万家企业在这二十年内投入的大约十亿亿经费变得有价值,因为这是获得量子通信能力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制造量子通信设备就不是问题了。

  二一四七年,第一台实验型量子通信器问世。

  短短三年之后,量子通信设备就在宇航中取代了所有电磁通信设备,成为了每一艘宇航飞船上的必备品。

  当然,这只是量子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第一种应用方式。

  二一五八年,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

  虽然这台计算机的性能并不高,甚至比不上当时的家用电子计算机,但是量子计算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准确的说,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在交换信息的时候,不是以电磁方式进行的,而是在量子模式下完成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超越生物神经系统的原因。

  说白了,这就像算盘无法超越电子计算机一样。

  当然,生物的大脑,特别是人类的大脑,比量子计算机还要复杂得多,只是在基本原理上与量子计算机相似。

  量子计算机诞生之后,超级计算机的衡量标准不再是运算速度,而是智能化程度。

  到二十二世纪末,量子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电子计算机,应用范围从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宇航探险。

  当然,在二零九二年之前,每一台量子设备都包含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

  结果就是,当初投资环日轨道的企业全部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人类世界里最强大的企业。最终,这些企业通过合并、吞并、联合等等方式,形成了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五大经济联合体。

  事实上,正是这五大经济联合体,最终促成宇宙人类诞生。

  也就是说,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分道扬镳,除了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之外,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然,这也符合人类的天性。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政治变革的背后,都有经济矛盾。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政治体系,本身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不管怎么说,人类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绝对是一次科技大飞跃。

  只是,横垣在人类面前的科技障碍并没消除,即量子理论似乎没有尽头,庞大的环日加速器依然没有让科学家找到基本粒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