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燃烧的海洋 闪烁 5183 2024-06-29 13:27

  从战果来说,除了没有全歼美俄联军,蒋博文一个不少的实现了战前计划,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只是,伊朗战场的长远影响,正是在于蒋博文没能做到的事情。

  面对中国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美俄联军选择了向德黑兰撤退,或者说是撤除伊朗西部的突出部,避免侧翼被击溃。

  事实上,此时美俄联军的侧翼已经被击溃了。

  九月十八日,美军第十四步兵师首先到达德黑兰南面、纳马克湖西面的库姆,随即与第十三集团军遭遇。在激战数个小时、付出了一千多人伤亡、损失了数十辆坦克之后,美军放弃了向德黑兰挺进的想法,暂时退回库姆,等待正在赶来的第十六步兵师,以及四个同步撤退的俄军师。

  这一天,克尔曼的两个俄军师向中国陆战队第七陆战师投降。

  虽然俄军师的编制规模比美军师小一点,但是两个步兵师也有两万余名官兵,与一个中国陆战师旗鼓相当。在被围困了两天,饱尝炮火之苦后,绝望的俄军选择了投降,大约一万七千名俄军官兵做了战俘。

  事实上,当时围攻克尔曼的只有一个陆战旅,只是得到了一个炮兵旅的直接支援。

  当时,陆战队还没有像陆军那样,在师级部队成立突击集群,依然是以往的编制,即在师下建立具有完善独立作战能力的旅级部队,然后是营级部队。从规模上讲,陆战队的旅非常大,一个战斗旅有大约六千人,所以一般一个陆战师只有两个战斗旅,另外还辅以一个炮兵旅。

  正是有了炮兵旅支持,第七陆战师才能用一个旅攻占克尔曼。

  要知道,在过去两天里,这个炮兵旅用掉了一万五千吨炮弹,所有弹药都是通过铁路从巴基斯坦运送过来的。

  因为有铁路运输做保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从南面的港口获得补给,所以陆战队在作战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往往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战场上消耗大量弹药,而不是让装甲部队去冲锋。

  在占领克尔曼的时候,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亚兹德附近。

  也就是说,陆战队的突击部队在后勤保障不太可靠的情况下,突击了三百公里。

  后来,美军就多次指责俄军,认为俄军在克尔曼投降,使美俄联军错过了瓦解陆战队攻势的大好机会。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因为到达亚兹德的陆战队已经遇到了后勤保障问题。

  当时,这支兵力在一万左右的突击部队,只剩下了不到半个基数的弹药,也就没有攻打只有五千美俄联军守卫的亚兹德。

  设想一下,如果克尔曼还在俄军手里,突击的陆战队会是个什么结果?

  问题是,俄军不但不承认丢掉克尔曼是俄军的责任,还反过来指责美军,认为美军没有及时向德黑兰进军,才是真正的问题。

  事实上,俄军的指责也有道理,因为美俄联军的主要目的是突围,避免主力部队在伊朗西部地区被围歼,因此早就订下了向德黑兰撤退的作战方案,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控制德黑兰周边地区。至于在克尔曼的防御部署,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便守不住克尔曼,对战略撤退也没有多大影响。

  此外,美俄联军没有在亚兹德发动反击,也是个大问题。

  有趣的是,当时守卫亚兹德的主力就是一个美军步兵旅,俄军只有不到一千人,因此俄军认为美军没有反击,才是克尔曼失守的主要原因。俄军的理由是,如果亚兹德的美军主动反击,中国陆战队就不可能集中兵力攻打克尔曼。

  战斗打成这样,只能说美俄联军问题多多。

  可以说,九月十八日,正是德黑兰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如果美军第十四步兵师继续北上,俄军守住了克尔曼,美俄联军在亚兹德发起反击,这场战役的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在三个主要战场上,美俄联军都没能取得成果。

  看上去,美俄联军要倒大霉了。

  要知道,美俄联军要想进行战略撤退,不但要稳住东部战线,还得打到德黑兰。原因很简单,即便德黑兰已成废墟,这里也是伊朗北部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高加索方向的铁路都得从德黑兰附近经过。

  这也正是蒋博文首先出兵德黑兰的目的,也是这场战役被称为“德黑兰战役”的原因。

  问题是,蒋博文的处境同样不那么乐观。

  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很强,可是后勤补给很成问题,大部分作战部队只有不到一个基数的弹药。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面临后勤问题有多严重?

  除了弹药不足之外,很多作战部队的口粮都不够。打到十八日的时候,一些部队三个人才能分到两份口粮。

  在东线,北面的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主要是背靠伊朗军队作战,后勤保障由人数众多的伊朗军队负责。为了支持第一一三集团军,伊朗军队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沙漠运输部队,即骆驼运输队,用数万头骆驼取代了车辆,向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运送弹药等物资。

  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战场上,仍然能够看到以牲畜代替脚力的部队,绝对是个奇迹。

  当极为现代化的地面战平台与骆驼运输队走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里的场景。

  当然,绝不能否认这些骆驼做出的贡献。

  要知道,骆驼的负重能力超过了最好的马匹,而且非常适合在沙漠里活动,十头骆驼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辆十吨级载重卡车,而第一一三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物资,比如弹药与食物,都能用骆驼运送。

  没有这些骆驼,第一一三集团军肯定寸步难行。

  问题是,第一一三集团军是从马什哈德开始进攻的,到德黑兰大约有八百公里,沿途还有大量由美俄联军控制的城镇与据点。虽然从马什哈德有直通德黑兰的铁路,但是并不意味着进攻很容易得手。

  事实上,蒋博文在这里动用了一个集团军,就是希望尽快打通一条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蒋博文把这场战斗看得太简单了。

  后来,很多人认为蒋博文过于稚嫩,主要原因就与使用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方式有关,即在这些人看来,根本没有必要把一支拥有四万多人的集团军放在遥远的马什哈德,而是应该派一部分兵力去的德黑兰。

  也许,蒋博文在判断战局的时候,确实欠缺经验。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他向德黑兰增兵也不会有正面效果。第十三集团军的兵力足以守住德黑兰,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可以说,蒋博文应该做的,反而是加强在马什哈德方向上的进攻力度,尽快打通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团军也没能完全攻占马什哈德。

  这下,问题出来了。

  完全依靠战术运输机向德黑兰空运物资,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中国空军没有明显的优势,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内保持到手的制空权。也就是说,空运是间歇性的,不是随时都能向德黑兰派遣运输机。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几天里,只进行了八次空运,而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所需的十六次。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变得极为匮乏。

  当时,美俄联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俄罗斯空军,美国空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一支战术航空兵联队,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脉以北,离伊朗战场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战飞机也只有两百架左右。

  如果当时担当主力的是美国空军,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由此可见,在九月十八日,蒋博文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说九月十八日是决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这天,美俄联军最终确定了战略撤军计划,重新确定的战线在伊朗西北部地区,重点守卫以拉什特为中心的里海沿岸地区,争取在东部防线崩溃之前,把主力部队撤退到德黑兰以北地区。

  虽然在此之前,美俄联军就订下了撤军的基调,但是俄军坚决反对大撤退,认为最多只能是战术性撤退,而且新的战线必须在德黑兰以难,因此应该集中兵力围歼攻占德黑兰的中国军队。

  九月十八日的战斗,让俄军认清了现实。

  以当时的情况,美俄联军根本不可能围歼一个中国陆军的集团军。

  要知道,战争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团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成整建制的歼灭一支中国陆军的突击集群。在很多地方,中国陆军的一个集团军,几乎能够单独承担起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

  按照美军估计,围歼第十三集团军,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美军主力师。

  在伊朗战场上,美军总共也就只有八个师,而且全都是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没有主力师。

  至于俄军,更是以步兵部队为主。

  既然无法围歼第十三集团军、收复德黑兰,就只能撤退到德黑兰北面,避开中国军队的锋芒,重新组建防线。(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