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五十五章 政治决定战争

燃烧的海洋 闪烁 5097 2024-06-29 13:27

  虽然蒋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联军会总撤退,但是他没有想到,美俄联军这么快就开始总撤退。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围圈里的美俄联军大概有七十万人,而且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三个月以上,七个美军师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战斗力,三十八个俄军师中,也有三十二个较为完整。根据后来清点战场的结果,当时美俄联军至少还有七千辆主战坦克、一万辆装甲战车、四千多门远程火炮、上千门火箭炮、近二十万台运输车辆。也就是说,美俄联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任何人看来,美俄联军都应该坚持战斗,而不是丢盔弃甲的逃离战场。

  结果就是,蒋博文根本没有对美俄联军总撤退做出相应部署,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部署。

  接下来的一周内,大概有五十万美俄军人冲出了包围圈。

  因为铁路被封死,主要公路也被切断,所以美俄联军只能走较为偏远的公路,也就必须抛弃掉重达数十吨的主战装备。要知道,伊朗山区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吨,一些公路还不到十吨。

  当时,美俄联军除了带走十多万台运输车辆,其他的主战装备几乎都留在了战场上。

  总撤退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更加宝贵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罗斯已经大规模动员女性参军作战,人力资源非常宝贵。虽然美国暂时还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对美军来说,保存官兵比保存装备更重要,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

  当然,美俄联军也没有把抛弃的主战装备留给敌人,在撤退时全部破坏掉了。

  后来,伊朗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修复了一些没有彻底报废的美俄装备,包括一千四百辆主战坦克、三千二百辆装甲战车、一千二百门远程火炮、三百门火箭炮与一万四千余辆大型载重卡车。这些装备,用来武装了十个伊朗师,而且这些伊朗部队随后都参加了针对美俄联军的战斗。

  必须承认,这次总撤退,具有难以低估的战略价值。

  后来,马歇尔与布鲁希洛夫都认为,“伊朗总撤退”是陆地上的敦克尔刻,是西方同盟集团的一次伟大胜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万官兵,都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所欠缺的,只是士气与斗志。

  在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之后,这些军人都用美国提供的装备武装了起来,并且在下一次进入战场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

  在任何一处地面战场上,五十万老兵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力量。

  事实上,这也正是德黑兰战役最大的遗憾。如果歼灭了这五十万美俄联军,这就不是战役,而是会战了。

  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蒋博文才完成了作战调整,让全速赶到德黑兰附近的两个陆战师协同第十三集团军向北进攻。

  九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开始猛攻加兹温。

  这是德黑兰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军守卫的战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更是美俄联军新战线形成之前,在德黑兰方向上唯一可以首位的军事据点,因此该地的归属,将决定整个战场态势。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美俄联军丢掉了加兹温,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在无法构筑新战线的情况下,美俄联军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退却,而随着中伊军团逐步打通了交通线,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中国军队有足够的能力一直向前推进,把美俄联军赶出伊朗,甚至打到高加索去。

  可以说,加兹温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伊朗战争是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

  可惜的是,当时两个陆战师已成强弩之末,其后勤补给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铁路运输,其余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为了支持两个陆战师,伊朗已经动员了差不多五十万军人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不是伊朗军队的运输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还没完全修复。

  显然,这个问题也困扰着第十三集团军。事实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战略空运,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从未解决过。

  结果就是,在鏖战五天之后,蒋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认,攻占加兹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事情。

  事实上,当时中国军队离攻占加兹温就差一点点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中国军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退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造成了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伤亡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还有大约两千人失踪,占到了整个战役中国军队伤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别忘了,到这个时候,蒋博文还兼任着第十三集团军司令一职。

  当时,在加兹温城外,第十三集团军就伤亡了近三千名官兵。

  自己的嫡系部队打成这个样子,蒋博文肯定于心不忍。

  除了这些军事上的问题,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现在还不是结束伊朗战争的时候。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黄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给戚凯威打了电话,让他把握好伊朗战场上的进展速度。虽然黄瀚林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即中国军队在伊朗战场上的推进速度太快了。

  显然,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黄瀚林在担心什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伊朗战争在二零五三年结束,接下来会发生两件事:一是伊朗听从中国的指挥,出兵高加索地区;二是伊朗不听从中国的指挥,把数百万大军派往中东,打一场圣战。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伊朗军队再差劲,几百万大军也足以扫荡外高加索三国,并且在中国军队协助下,在高加索山区与美俄联军对垒。

  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严重了。

  要知道,中东战场上是阿拉伯军队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义已经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里,波斯人出了信仰伊斯兰教之外,就没有任何共同点了,因此波斯人是阿拉伯复兴的障碍。

  毫无疑问,数百万伊朗大军,肯定会搅乱中东战局,使中东变成混乱之地。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当局没有表明意图,即是否会在收复国土之后,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

  根据外交部与军事情报局提供的资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东。

  如此一来,黄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来,只要伊朗一天不肯听从指挥,就一天不能让伊朗安生。

  让美俄联军留在伊朗境内,显然是制服伊朗最为简单的办法。

  事实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终使中国军队错过了攻占加兹温的大好时机。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伊朗战场变得不温不火,成为了次要地面战场。

  看得更长远一些,也正是中国与伊朗的矛盾,让美俄联军随后就把撤回去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成为中国军队向俄罗斯腹地进军的一大障碍,并且最终让戚凯威的大陆战略化为泡影。

  战后,就有人认为,当时还存在第二种解决办法,即颠覆伊朗政权。

  客观的讲,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只是,黄瀚林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允许情报机构与军队这么做。也许,他有一些顾虑,毕竟伊朗是中国的盟国,在战争前景还不太明了的时候,颠覆盟国政权,会严重毁坏中国的形象,对今后争取更多的盟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使中国变得孤立。

  总而言之,这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即改变了伊朗战场的局面,也对整个战争、至少是地面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到两年后,阿拉伯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当局才意识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视伊朗战场,并且发动了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战行动,为这场战役划上了句号。(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