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脸颊一下子就红了起来,嗔怒的看着李时渊,而李时渊但笑不语,手中的水果依旧没还给穆岑,直接没收了:“所以这个我没收了。”
穆岑气吼吼的转身走了。
李时渊淡定的跟了上去,面带笑容,看着穆岑的身影,眉眼里的笑,却始终没散。
好似在还要穆岑在身边,就足够让李时渊心满意足。
在穆岑的身影渐行渐远的时候,忽然而后传来了一阵阵清脆的啼哭声,李时渊这才转身朝着寝宫内走去,看见了奶娘抱着相思在哄着。
奶娘看见李时渊的时候,有些慌,急急忙忙的请了安。
李时渊没太在意,顺手就从奶娘的手中接过了相思,相思好似见到李时渊的时候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忽闪着大眼,就这么看着李时渊,像是要把李时渊的容颜彻底的记住。
现在的相思和两个前的相思比起来,明显展开了,五官精致,还学会了笑,笑起来的相思就算只是一个小小的婴孩,都足够让人明白,以后的她,绝对是一个倾城倾国的美人。
李时渊忽然明白了掌中之宝的意思。
他想把相思捧在手心,尽情呵宠。
而气冲冲离开的穆岑,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回头了,再看见李时渊抱着相思逗弄,相思被李时渊逗的咯咯笑的时候,穆岑的有些酸。
不是因为李时渊抱着相思,而是因为相思从来没这么对自己笑过,好像对待自己和李时渊就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想到这里,穆岑的嘴巴更是委屈的扁了起来。
李时渊注意到了,低头轻笑,抱着相思走了过来:“相思像你。眉眼到嘴巴都像你。”
穆岑噢了声,有些酸:“但是她只对你笑,从来不对我笑。”
李时渊也听出了穆岑话里吃醋的味道,低头轻笑:“相思是个婴孩,哪里那么多心思,别胡思乱想的,嗯?”
穆岑不吭声。
而李时渊低头轻笑;“你还在坐月子,抱着相思和陪着相思的时间也少,等你出了月子,相思自然就和你亲近了。”
这其实也是实话,因为穆岑的情况,所以李时渊几乎不让穆岑碰过相思,大部分时间,相思都是和奶娘在一起的,就连傲风和李时渊看见相思的时间都过多与穆岑,和穆岑并不亲近,并不奇怪的一件事。
穆岑倒是也没说什么。
很快,李时渊用眼神示意奶娘,奶娘走上前立刻抱走了相思,而李时渊一个打横,就把穆岑抱了起来,穆岑楞了一下,惊呼出声:“你放我下来。”
这里并不是内殿,来来回回都是奴才,被人看见,太有失体统了。
李时渊却没把穆岑放下来的意思,就这么抱着穆岑朝着内殿走去,一旁的奴才看见了,不知道是见怪不怪,还是不好意思,就这么低着头装着没看见,快速的从两人的面前走开。
穆岑的脸颊热的已经不像话了。
一直到李时渊把穆岑放到了柔软的床榻上,这才压低声音说道:“相思喜欢不喜欢你不重要,她以后要嫁人。但是我喜欢你就足够,一生一世只有你。”
那声音低低沉沉的,但是却带着温情脉脉,眸光更是深情无比,看的穆岑的心跳越来越快,那种急躁的感觉一下子变得明显了起来,但李时渊并没继续,就这么把穆岑放了下来。
穆岑越发显得不满。
“再等等。”李时渊的声音沉的可怕,“我会连本带利要回来的。”最后的一句话,李时渊说的再明白不过,每一个音节都让穆岑听的仔细。
穆岑就只是嗔怒的咬了下李时渊的手臂,李时渊低头看了一眼:“咬我?”
穆岑倨傲的抬头,就好似告诉李时渊,咬他不可以吗?
“岑儿,你知道在大周伤及郡王是死罪一条吗?”李时渊又问。
穆岑有些不太明白李时渊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最终就这么被动的看着李时渊,挑眉问的直接:“所以皇上是要判臣妾的死罪吗?”
这话,让李时渊听着轻笑一声:“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让你这辈子留在朕的身边不准离开分毫,违者株连九族。”
这话听起来严厉,但是却是情意绵绵。
穆岑知道,这是李时渊对自己的表白,穆岑的脸颊也跟着微微烫了一下,表面倒是一本正经的嗔怒的看着这人:“你越来越没羞没躁了。”
李时渊笑,低头亲了亲穆岑。
穆岑没闪躲,彼此的眼中就只剩下彼此,情意绵绵,整个凤清宫好似都跟着温柔了起来。
……
――
几年后――
傲风成年。
当年的傲风已经长成了一个男人,身材高大挺拔,那眉眼里更是带着一丝的锐利,和当年的李时渊比起来,现在的傲风更是毫不遮掩,但是却更显得寡淡的多,矜贵疏离,一言不发。
最初的人都会被傲风的俊颜给欺骗,在这张俊颜下放松了警惕,但是和傲风真正接触后,才会知道这个年轻的太子深藏不漏和不容小觑。而那些从小陪在傲风身边的臣子,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太子,早就已经成长起来,完全不会败给李时渊,只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要知道,在穆岑产下相思后,李时渊的心思几乎都在穆岑的身上,朝中大事都是傲风一手做的决定,除非是难以判断的时候才会请示李时渊,李时渊对傲风也早就放权。
除去傲风并没真正的坐在帝王之位上,和帝王也早就没了任何的差别。
所以在傲风成年的这一年,李时渊就宣布退位,大周的帝王之位已经交给了傲风,傲风并没胆怯,从容不迫的从李时渊的手中接过了帝王之位,沉稳的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群臣的朝拜。
群臣并无不服,而傲风也成了大周建国百年来,第一个最年轻的帝王,大周在傲风的时候,又是别样的风景,只好不坏。
……
而在李时渊让位后,就依照当年对穆岑的承诺,带着穆岑走遍了大周的大江南北,几乎很少回到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