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第368章

  赵佶与赵桓父子俩,会同李纲、张叔夜、吴敏等阁臣关起门躲在御书房里讨论了一个上午,都没有任何结果。

  依着赵桓,定然是壮士断腕、绝除后患,但赵佶却始终下不了这个狠心。

  恽王这一场,前前后后明里暗里勾连的朝臣不下百人,边军诸将数十,如果再加上这些人的家眷亲族,林林总总至少几千人,统统杀了?诛九族?

  大宋真就乱了。

  李纲张叔夜三人坚决反对。

  单以罪魁祸首赵楷来说,诛九族就是一句笑话。

  赵楷的九族为何?

  赵佶赵桓都跑不了。

  赵桓最终的建议是将恽王所生子女、家眷赐死,相关亲族议罪后流放岭南。

  废黜恽王生母王贵妃,打入冷宫,恽王同母皇子皇女均夺王爵公爵公主爵,异地安置。

  支持恽王谋反的燕王、吴王等宗室宗室除名,夺爵圈禁。

  至于附逆的朝臣,除吕颐浩等数人外,其余既往不咎。

  赵楷目下只有二子一女,可最大的也不过三岁。

  王妃朱凤英是继室,新婚不久,无所出。

  只有侧妃裘氏名下一子,其余妾室生一子一女。

  赵楷的同母弟肃王赵枢17岁,相国公赵梴8岁,徐国公赵棣11岁。

  以一场惨烈的宫廷政变来说,赵桓的提议其实并不算苛刻。

  站在赵桓的立场上,恽王一系皇族若不铲除,将来难保日后不会反复,他不能给自己留下祸根。

  但站在赵佶的立场上,这些都是他的子孙后代,亲生骨肉,让他下这个狠手有些于心不忍。

  尽管他当时恨极了赵楷,但事后真到了杀子孙后代的时候,他又心颤了。

  李纲三人站在一侧,任由赵桓父子争辩,一言不发。

  涉及官家皇族内眷,他们只能保持沉默。

  “父皇,恽王谋划这么多年,勾连朝臣、边将,几乎大半个朝廷都为他幕后操控,若说只他一人行事,儿臣实在是不能相信!”

  “天下臣民都在惶惶不安,还请父皇早下决断,以安江山社稷!”

  赵佶轻叹:“太子,赵楷已死,他那几个孩子尚在稚龄,懵懂无知,杀之何其残忍?”

  “王妃生性温和,知书识礼,恽王谋逆,与她何干?她给朕生了八个皇子皇女,罢黜打入冷宫,朕于心不忍呐。”

  “至于肃王这几人……他们都是你的兄弟骨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又何至于此?”

  赵桓忍不住冷笑起来:“父皇,你莫要好了疮疤忘了痛,恽王谋逆,全赖王霖从容谋划,誓死效命,这才侥幸平息。父皇你想想看,此番若是恽王功成,入主延福宫,你我父子如今还能不能保得住性命?”

  “儿臣这才得知,事发之前,贵妃王氏及王氏所生子女,悉数偷逃出宫,若说他们对恽王谋逆一无所知,父皇信吗?天下臣民可信?”

  “父皇对她们仁慈宽敏,可他们有没有想过父皇的安危?”

  赵佶面色微变,沉吟不语。

  “父皇,大变之后,隐患四伏,若不当机立断,难免日后不生祸端。”

  赵佶望向李纲张叔夜吴敏:“卿等意下如何?”

  李纲嘴角哆嗦了下,拱手道:“官家,恽王谋逆,事发一时,但谋划数年,案情复杂重大,不如先交有司仔细勘查,凡涉案者当严惩不贷,若不涉案者,似可网开一面,不必牵连无辜。”

  “至于涉案宗室如何处置,此为官家家务事,臣等不敢妄言!”

  李纲轻描淡写就把皮球踢了回来。

  其实没有态度就是一种态度。

  赵佶面色变幻,游目四顾,突然道:“王霖何在?来人,宣诏,命渤海郡公王霖,即刻进宫见驾!”

  关键时刻,难以决断之际,赵佶下意识想起了王霖。

  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王霖已经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理依赖。

  赵桓嘴角一抽。

  他心道:王霖就是不愿意牵扯到这些皇族内部的事中来,这才功成身退、出宫躲避,你就算唤他来……他还能与本宫唱反调不成?

  第230章 思衡,你又为大宋立下盖世奇功!

  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廷变乱并没有影响到东京外城的安居乐业。

  很多东京百姓甚至不知道昨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夜里皇城方向传来的喊杀声震天,让他们又想起当时的蔡京六贼叛乱。

  庙堂上、宫廷里的流血纷争,作为天子脚下的子民,似乎早就见怪不怪了。

  六贼谋反,契丹围城……

  尤其这二年,东京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

  每天清晨都会向四面八方洞开的各道城门——南熏门、陈州门、戴楼门、新宋门、新正门、封丘门、万胜门……虽然比平时加强了戒备,禁军严阵以待,但照旧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

  不过外松内紧,若相关涉案人员要想逃离,得到大名单的守城禁军肯定不是吃素的。

  这还是王霖的建议。

  尽量将这场叛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至少,不要波及到京师的正常运行。

  就在延福宫里大宋的核心权力阶层,为杀人或不杀人、或杀多少人、怎么杀而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就在东京各家权贵惴惴不安、唯恐祸从天降、闭门不出的时候,这场宫变平定的最大功臣,王霖却换上一袭便装,与同样换上便装襦裙的赵福金,正游荡在东京城最热闹的潘楼街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