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枫城旧事

第94章 家的希望

枫城旧事 宁溪南 3876 2024-06-30 06:37

  夏天走过来,走过去,秋天到了。

  城里的秋天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一切都是老样子,就是马路两边的老杨树洒了些叶子下来,人们身上多了件衣服。城里的季节没有农村那么敏感,更没有那么漂亮。

  刘桂新又开始想念家乡的枫树林,漫山遍野的艳红是那么迷人。

  本溪县自古就被称为东北的黄山,东北的桂林,山水树一地一景,如果不是处身于东北腹地早已经成为秦岛西山那样的地方了。

  即使是这样,这里也早早就成为了国家级风景区,被评定为中国枫都。一个布满了枫树的小城。那会儿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的红色叶子的树叫枫树,就叫它红叶子。

  红叶湖,红叶山,红叶谷,红叶沟,这样的地名到处都是。

  ……

  张清之果然被抽调到厂部去了,担任党史调查员。这个时代入党是严肃严谨的,所以是无比光荣的。

  张清之所在的调查小组就是负责入党申请人的历史调查:上查三代。还要查他所有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生活,只有调查组的合格红章盖在入党申请书上,才有入党的资格。

  负责调查的人员全部必须是又红又专的老党员,必须是被证明过能够坚定不移的跟随党的脚步的人。张清之六年的军旅生涯四年的党龄使得他有了这个资格。

  进入了调查小组就开始享受干部待遇,小家里的条件又上了一个小台阶,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出差,出差,无休止的出差。刘桂新就抱着儿子每天在门口等着。

  没出差就盼着张清之下班,喜欢看着他拎着饭盒兜在夕阳下走过来。出差了就盼着他回来,感觉那种他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喜悦。

  她实在是太闲了,每天收拾收拾不大的屋子,煮一下饭,然后就只有抱着儿子坐在那,或者在小院子里转几圈,和魏家的大嫂唠几句,可是在农村生活久了,又总是说不到一起去。

  没事坐在那里,儿子睡了她就开始胡思乱想,想妈妈,想家,想张清之,总是耽心他出门在外遇上什么事情。现在外边的世界真的充满了风险。

  每天听着外面的大喇叭讲主义,讲革命,讲阶级,讲运动,讲战斗,看着大汽车拉着红袖标开过来开过去,看着成群结队的人群喊口号,听魏家大嫂讲这里被攻占了,那里谁打赢了,哪里又抓了人。

  刘桂新感觉自己完全是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恐惧和危险。

  只有张清之的憨笑才会让她感觉到一种心安。

  她喜欢静静的坐在炕上,看张清之大口的吃饭,给自己讲外面的世界,讲那些只知道名字,或者连名字也没听过的地方。

  副食和百货商店离他们暂住的地方很近,走过去也就是三分钟,粮站,副食,百货在一栋两层楼上,一楼是副食商店,粮站,二楼是百货商店和选矿厂退休工人活动站。

  从家里到商店,从商店回来,这就是刘桂新的活动范围。煤和黄土都是张清之给准备好了的,不用她管。

  现在她已经能熟练的挑水和煤,伺弄煤炉子。水就在院子里,是个压水井。

  “么母。”

  “啊?儿子你会叫妈啦?再叫一声,叫一声。妈妈。叫啊,妈妈。”

  刚刚能扶着炕沿站一会儿的儿子因为着急让刘桂新抱冒了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来,把刘桂新的兴奋的不得了,抱着哄了好半天也没等到下一句。

  然后刘桂新每天就多了一件事,逗胖乎乎总是皱着个小眉头的儿子叫妈妈。

  “儿子。叫妈妈,叫妈妈给糖糖,要不要?”

  “宝贝,叫妈妈,叫,叫妈妈。妈妈。妈。”

  “叫妈妈就抱,叫不叫?不抱。哎哟哟哟哟,抱,抱,不哭不哭。”

  刘桂新的儿子特别爱哭,嗓门也大,再加上壮实实的小身板,哭起来那叫一个天昏地暗。然后刘桂新就会想,自己小时候什么样呢?是不是也爱哭?哭起来是什么样儿?那会儿妈肯定是又累又烦然而又喜欢。

  然后就有点儿想老妈,想着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现在成了地道的农妇,头发也花白了,背也驼了,眼睛因为长年灯光不亮也坏掉了。想到这些刘桂新就有点儿想哭。

  她拿出记账的本子,认真的在上面记上,给妈妈买一副花镜。

  从到了城里,她就开始记账,家里每进来的一分钱,每花出去的一分都详详细细的记下来,每个月必须花的钱有多少,可能花的钱有多少,都提前计划出来。

  没有办法,她没有工作没有户口,全靠张清之一个人的工资,必须得精打细算。

  现在家里又多了一张嘴,好在她奶水还算是充足,暂时还不用为儿子发愁。

  十月底,秋风凉,城里没有农村冷的那么快,但也加了厚衣裳套上了毛衣。

  张清之出差回来住了一晚,去买了花镜,带上准备好的靴子雨衣,从嘴里省下来的细粮回了张家堡。靴子雨衣在农村是稀罕物,虽然合作社也有卖的,但没人舍得买,也买不起。

  家里张清之的粮份两个人除了准备给老人带回去的都托人换成了粗粮,这样能多出一些。

  两家老人,一家十斤米十斤面,这已经是两个人能省出来的极限了。

  用一个军绿色的帆布旅行袋把东西都卷好压实塞进去,米面,雨衣雨靴,黑五眼,本钢发的棉袄棉裤,工作服,果子,白糖,味素,水碱。后世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这个时候都要这样扛来背去。

  两个旅行袋装的满满当当,把拎手用绳子一扎,一前一后搭在肩膀上。

  这个时候的旅行袋结实的超出你的所有想像,后世那些什么包包箱子虽然这么弄一次基本上就残了。

  六七十年代物资缺乏,做工简陋,但质量真的,从做工到材料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一个灯泡能点几年十几年,那会儿用的久才是合格产品,不像现在,灯泡易坏才是合格产品。销量为王嘛,总不坏吃谁?那会儿研究所都在绞尽脑汁怎么能永远不坏,现在在绞尽脑汁想怎么才能正常的坏。

  刘桂新抱着儿子在大门口看着张清之背着两个大包走远,走到下面公厕那儿还回头冲她摆了摆手,外边风有点大,怕她和孩子吹着。

  其实公交车站就在另一边,粮站门口,但张清之舍不得花那五分钱。从这会儿的家里走到火车站将近三公里,绑着旅行袋拎手的绳子一点一点的勒进肉里,刺疼。

  他捧着旅行袋掂一下,让绳子换个地方勒,脚步一刻也没停。

  这会儿他扛着的不是这点东西,而是家的希望。

  公交车也是本钢的,属于本钢运输公司第三中队,厂里的工人发票,坐车不要钱,但只发给家在两公里以外的工人,本来求求人张个嘴也就混下来了,但张清之就是张不开这个嘴。这是军人的本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