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我告诉你,秋儿是我闺女,她的婚事,我能做得了这个主儿!”
竺尹氏道:“你醒醒吧。当年你跟大哥救了万岁不假,万岁也记得你也不假。可是你别忘记了,你没了一条胳膊!咱家里记得你的好,娘娘也记得你,可是在外头,你就是个残废,而且还是个只是个区区云骑尉的残废!你以为,就凭你的身份,五皇子就会接受这个示好?我告诉你,就是你舍得咱闺女,五皇子还嫌弃呢!要拉拢五皇子,好歹也应该是二哥的女儿,咱的女儿,如果进了五皇子府,最多只能做个侧妃!”
竺尹氏就一儿一女,哪里舍得让女儿去给人作妾?当初小姑给皇帝作妾,那是没有办法。谁让那个时候竺家不过是边关军户,品级不高,又先后折了三个半儿子,就剩下老二竺明诚和老三竺明辉两个,其中竺明辉还废了。如果皇帝不收了竺湘儿,那么,等待他们竺家的,就是下坡路。
那个时节,竺家折了一半以上的男丁,这个时候给小妹竺湘儿说人家,肯定说不到好人家,还不如给皇子作小,不但安稳,还能够照应家里。
可是给皇子作妾,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哪怕竺尹氏粗鄙没有多少见识,可是小姑子心中的苦,她都是看在眼里的。
别的不说,在过去的十年里,竺贵人虽然说是皇帝的心坎子尖尖,可是宫里每每有什么事儿,竺贵人都不能站在皇帝身边,能够站在皇帝的身边的,只有皇后!
还有这次册立新皇后的事儿,还有如今宫里对新皇后的追捧,让竺尹氏无比清楚,哪怕是皇家,这正宫娘娘跟妾妃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又是多么的不可逾越。
竺尹氏一点都不喜欢女儿去过那样的日子。因此,她对着丈夫尖叫道:
“竺老三,我告诉你,你想把我闺女送给五皇子作妾,没门!我绝对不会答应的!”
说完,竺尹氏就摔门而去。
六皇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他本来是来找舅舅说话,不想,竟然听到了舅舅舅母的争执,不觉愣住了。
反而是竺尹氏,冲出丈夫的书房之后,一抬头,就看见六皇子竟然就站在廊下,不免有些讪讪的。
哪怕边关女子生来烈性又豪放,可是被人看到跟丈夫争执这种事情,终究是不妥的。
哪怕是竺尹氏,一时之间都不自在。
反而是六皇子,见过舅母之后,这才对后面追出来的舅父道:“三舅舅,我心仪表妹,原本以为舅舅会……”
六皇子心仪竺明辉的女儿,这话倒是实话。
就跟竺尹氏心疼竺贵人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皇帝身边一样,六皇子也心中着实怜惜母亲并为此耿耿于怀,而竺家这一代的女孩儿里面,跟他年纪相若的有三个,两个是竺明诚的女儿,另一个就是竺明辉的女儿,而这三个女孩儿里面,只有竺明辉的女儿是嫡出,而且跟竺贵人最像,因此六皇子对这个表妹也着实不同。
竺明辉苦笑一声,连忙依礼见过六皇子,然后方道:“殿下的心意,我如何不知?可是,可是殿下若是想上一步,恐怕少不得要联姻。这一点,我那女儿却是帮不得殿下了。”
六皇子先是一愣,继而看了看边上的舅母,这才道:“舅父的意思是……”
竺明辉道:“殿下觉得,皇后娘娘的表妹,文德公之女,林郡君如何?”
六皇子立刻皱起了眉头:“舅舅的意思是……”@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五皇子和赵敬妃都能够看到林黛玉的好处,六皇子如何不知?只不过,作为曾经的隐形储君,六皇子是高傲的,哪怕明知道这里头的好处,他也因为林黛玉是新皇后的表妹一事而对林黛玉心存不喜,哪怕后宫里面很多人都在说,林黛玉跟竺贵人很像,比起竺家的几个女孩儿更像是竺贵人的娘家亲侄女。
听见丈夫跟六皇子开始讨论这个,竺尹氏冷哼一声,瞪了丈夫一眼,立刻换了一张社交脸孔,向六皇子告罪之后就离去了。
她本来就不觉得给皇子作妾是一桩好事儿,可是丈夫偏偏一头热,还在女儿和六皇子之间牵线搭桥,如今有了更好的,立马改了主意。
竺尹氏觉得,无论是五皇子还是六皇子,都不是自家女儿的良配,因此转身往女儿的绣楼去了。
这里,竺明辉则把六皇子请进了书房,开始跟六皇子说起了体己话。
书房里,竺明辉如此对六皇子道:“殿下,您也看到了,你大舅舅没得早又没有女儿,你大舅舅家的表哥如今还是你二舅舅跟前的校尉,下面的孩子呢,更加没长大。你二舅舅家呢,嫡子三个,可是嫡女一个都没有。不是舅舅说,这外头说人家,也有看嫡庶的。更何况是皇家?想来想去,咱家能够拿出来联姻的女儿,也只有你的秋素表妹了。”
六皇子皱着眉头道:“可是舅舅,五皇兄好歹也是皇子,表妹的身份,恐怕还是差了一点。”
竺明辉摇了摇头,道:“联姻这种事情,身份,也不过是权势的另外一层意思罢了。殿下是我们竺家的外孙,自然不需要跟我们竺家再联姻一次。可对于五皇子而言,纳一位竺家女为侧妃,就能够拿到竺家的支持,只要五皇子有那个意思,他就拒绝不了这样的诱惑。”
六皇子皱着眉头,道:“舅舅的意思是,拿表妹,诱惑五皇兄,然后,斩断五皇兄投靠皇后娘娘的可能?”
“没错。”竺明辉道,“如果只是把贵人娘娘送上皇后娘娘的宝座,我们只怕是早就做了。可是我们要的,是殿下坐上那把椅子。所以……殿下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六皇子皱着眉头,看了这个舅舅好一会儿,然后才低下头去,开始思考。
过了好一会儿,他的额头都隐隐出现了汗珠子之后,他才抬起了头,道:“舅舅,您想怎么做?”
竺明辉见六皇子没有跟他不高兴,或者怀疑他的模样,越发高兴,连忙道:“殿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皇上跟皇后娘娘离心。”
六皇子道:“这,这不可能的……父皇若是那种人,那母亲早就……”
竺明辉制止了六皇子即将出口的话:“殿下放心,臣知道怎么做。殿下且耐心。这件事情,不能让我们的人来动手……”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竺贵人的二哥叫竺明诚,三哥叫竺明辉。
不知道为什么竺明|慧的明|慧两个字被河蟹了,所以改成明辉。
第175章
大约数日之后, 先是京兆府送上了一份本章, 告发国丈看上别人家的家传古扇指使长安县县令把人家丢入大牢, 而那些古扇,也被长安县衙门抄没, 然后被送到了三等承恩公府。因为这道本章乃是京兆府某位推官越级上奏, 因此被堆在那堆请安折子里头长达一旬之久。
大约半个月以后, 也就是贾琰的月子坐了二十五天的时候,有一位御史在大朝会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捅了出来:
“启奏万岁,臣要弹劾承恩公!”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去看贾赦, 而是去看孟家, 也就是元皇后的弟弟。在众人的眼里,如今这位娘娘是位极其厉害的人物,行事看似处处都是漏洞,可实际上却是步步都是坑。弹劾这位娘娘和她的家人, 什么不是被掉在坑里面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这位娘娘本身功劳巨大, 而且,还得万岁的宠爱和信赖。
后妃得皇帝的宠并不稀奇,问题是,大多数时候, 大多数的皇帝都不会去信赖一个后宫,哪怕那是他从正宫门迎娶进来的皇后。
就好比说元皇后, 行事处处周全,可皇帝对元皇后也不过是敬重,如果说信赖,也许有一点,但是不多。
可是如今这位皇后,不是大家说,皇后娘娘打怀孕的时候就已经放下话来,她不但把手里的权利下放到内宫六局六司十二衙门,还慎重地见了沂王,把宣徽府不少事情都委托给了沂王爷。
如果是其他人,比方说,那些比较要名声的皇后,例如元皇后,就曾经把内务交给太上皇后,也曾经把内务交给过竺贵人还让当时的吴贤妃和周德妃协理。
虽然大家表面上说元皇后贤惠孝顺,可是背地里,谁心里没有一本账?太上皇后是太上皇最后一位皇后不假,可是她心性有缺也是事实。要不是因为太上皇想传位给当今,不想听言官们唠叨,也不会让她做了这个皇后。太上皇后在宫里,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如果把事情交给了她,说不得什么时候就闹出了乱子来。至于让竺贵人领六宫事让贤德二妃协理,明面上大家不说,可是在私底下,谁不嘀咕的:谁家妾侍管家的?哪怕皇家与百姓人家不同,可是这种事情,未免也不讲究了一点。
虽然大家都同情元皇后的不容易,知道她也是没有儿子撑腰,娘家也靠不上,上头有爱折腾的太上皇后,下面有厉害又得宠的妃子逼着,因此只能如此,可是不合世事常情就是不合世事常情。
加上元皇后已经过世三年有余,孟家没了中宫皇后支持,有人想拿捏他们扫皇帝的脸面,这一点都不奇怪。
所以,当这位姚御史跪下来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看孟家那位承恩公。
孟家那位承恩公听说,立刻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启,启奏万岁,绝无此事!臣,臣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其实,勋爵贵胄之家,哪个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呢?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官府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举官不究。当然,更多的是,百姓都知道,衙门大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那种地方,大多数时候都是说不清道理的地方。遇到一个清官、强项令倒是好事儿,若是遇到一个糊涂官儿,那就是自认倒霉,可若是遇到那等投机倒把一心往上爬的官儿,那就惨了。
加上孟家到底出了一个皇后,因此,别说是百姓人家,就是胆子一般一点的官员,没有必要,都不会去招惹皇后和皇后的娘家。就跟当今皇帝的后宫一样,当年孟皇后还在的时候,御史台有弹劾的本章,都是直接冲着竺贵人去的,弹劾竺贵人奢靡,弹劾竺贵人目无立法,弹劾竺贵人纵容家人……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去弹劾孟家。
要孟皇后的弟弟,如今这位一等承恩公自己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犯过什么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本来就是他们这种人的日常。如果不追究,肯定是无事,可要追究起来,极少成多,也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跪在那里的时候,这位孟公爷虽然不能说抖得跟筛糠一样,却也差不多了。
元皇后在位十年,孟家也做了十年的国丈国舅,如今虽然有了新皇后,可孟家依旧顶着承恩公府的招牌。孟家背地里做了多少事儿,孟家自己也不明白。更不要说,当年孟皇后就说过,她的娘家十分不争气,显然,孟皇后对自己的娘家也是失望至极,只是孟家就是那个样子,又因为孟皇后不抬举自己的侄女,因此让孟家对孟皇后多有怨言。
孟宝林之事,让孟家终于清醒过来,知道离了孟皇后,他们什么都不是。可问题是,孟皇后已经没了!
战战兢兢了这两年,如今御史弹劾,这位一等承恩公跪下来的时候,心里除了恐惧之外,甚至还有一丝了然:来了,他们孟家的报应来了。当年孟家给了孟皇后许多气受,孟皇后又是当今万岁的发妻,万岁就是当时不方便替妻子找过来,只要他还是皇帝,要给亡妻出气,给孟家一个教训,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不止是孟家这位家主这么想的,就是今天的大朝会上的许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大家都以为这位姚御史是在找孟家的麻烦,就连贾赦也不例外。虽然如今贾赦已经是公爵了,而且还是皇后的父亲,可贾赦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所以,只要是在京里,他都按时出席他应该出场的朝会,然后无论是朝会上还是朝会结束之后,他都非常老实地做他的摆设。表面上跟文武百官勋爵贵胄们你好我好大家好,可实际上,他跟这些人根本就只是面子上的哈哈,别的什么都没有。
贾赦很清楚,他现在的身份,跟这些人往来的人情世故,还不如他地头的那些棉花苗来得重要呢。
贾赦很清楚,女儿在宫里不容易,而他,肯定是帮不上忙的,他能够做的,就是少给女儿惹麻烦。因此,贾赦大部分的精力就放在了约束家人上头、教育儿子上头,剩下的精力,才是关心自家的田庄、收成,最后才是分给邢夫人还有他屋里的那些姬妾。
如果现在的贾家还是当年贾政王夫人当家的荣国府,那贾赦真的只能心如死灰一般地窝在家里过一天是一天、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每一顿饭都当作断头饭一样了。可现在,贾赦还看得到希望,自然也不会任由贾家在自己的手里头败落下去。@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所以,贾赦是问心无愧的,他不认为,以女儿的身份地位和权势,和自己这些年来的小心,会让人抓到把柄,因此,在姚御史点名之前,他都没有发现不对。
可是他偏偏听到这位姚御史道:“启奏陛下,臣弹劾的,乃是当今皇后娘娘的生父,三等承恩公贾公爷。”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贾赦当时就愣住了。
不止是他,就是大殿上的群臣都愣住了。
贾赦立刻跪了下来,道:“启禀万岁,绝无此事。”
姚御史道:“启禀万岁,臣有证据,这是苦主的状纸。”
只见姚御史从衣袖里面取出一份本章,本章里面还夹着一张满是斑斑血迹的血书!
竟然是用鲜血写在布帛上的血书!
看到这个,很多人都不自觉地偏向了这位不知名的苦主。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那姚御史道:“启禀万岁,这位苦主姓石,名清,虽然家贫,连白米饭都吃不上,却藏着祖上收来的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这石清虽然被人叫做呆子,却也不傻,知道这样的东西十分打眼,因此,无论外头如何说,他都不肯拿出大门的。不想,旧年三等承恩公得知了,叫人拿了五百两要买,当场就被石清将那家奴扫地出门。贾公爷因此怀恨在心,指使长安县县令,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没了。这扇子随后抄就被送到了三等承恩公府。”
话音未落,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姚御史在说的时候,贾赦就涨红了脸,等他说完,贾赦已经忍不住了,立马指着姚御史的脑袋骂道:“你放屁!老子喜欢古董字画这又不是什么秘密,京里只要有耳朵的人,都知道这个!更何况如今老子是国丈,外头排着队等着孝敬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呢,哪里需要老子指使什么长安令?天知道,是不是有人借着老子这点子爱好给老子设局呢!姓姚的,你是御史,闻风奏事是你的本分,老子不跟你计较。但是,说话给老子仔细一点,别以为什么屎尿都往老子的头上扣!”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孟皇后经营好名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自己的娘家。
不好意思,哥哥弟弟用混了,应该是弟弟的。开头对的,后面却错了,现在改。
第176章
如果换一个人来写, 肯定会写得很燃, 把苦主石清写得多可怜, 把贾赦这种皇亲国戚——七侠五义里面庞太师和庞国舅就被写成了恶人,可实际上, 历史上的庞太师无论是行事还是德行, 都是得到公认的, 可是在七侠五义这本小说里面却变成了一个大|奸|臣——写得非常可恶,然后暗示朝廷官官相互、百姓有多艰难,以此来博取民众的眼球。可事实上,在一个王朝上升时期,或者是遇到一个贤明有为的君王而且还在位十年以上的王朝中兴期, 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还真的不多。
在民间,在别的地方,好比说在江南,天高皇帝远,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某些事情的确会有一些, 但是在京师,在天子脚下,天子又是个鹰派的,那么, 不好意思,某些事情真的很少。
只要君王不糊涂, 蠢货就不可能爬到高位,更不可能在权力的核心圈子里面活蹦乱跳。真要有这样的事儿,有些聪明人就要想,朝廷是不是在走下坡路了。
贾赦的话是不好听,可是他的风度却让部分官员暗自点头。
新皇后的父亲是不怎么讲究,说话也糙,不过终究是大户子弟,该有的气度还是有的。
也有人想起了这几年往贾家送的礼。
不是他们说,贾家的礼可真的不好送。如果是以前,贾政当家的那会儿,贾家就跟那簸箕一样,处处都是漏子,王夫人也贪,见识也浅薄,什么都敢收,因此贾家乱糟糟的。可如今这位国丈呢,也许他的名声不是很好,可治家的手段却不差,不,不应该说不差,而是这位主儿根本就是个不要脸的。别人是胳膊肘折了藏袖子里,他却是直接把那些犯了事儿的家奴往衙门里送,从来不讲什么脸面不脸面的,他的妻子,如今的承恩公夫人更是胆小懦弱,被丈夫管的死死的,丈夫不点头,就是送到她面前的纯金首饰她也不敢收。
迄今为止,贾家总共也才三次大收礼物,一次是贾琰被娶进宫,一次是贾母的八十大寿,最近的一次就是小公主出生,皇帝把博陵赐给小公主作为采邑。
只有这三次,贾赦受了满朝文武的礼物,平时,贾赦可不是满朝文武的礼物都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