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557节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顾四木 6780 2024-06-29 12:18

  比如女学子入京赶考贡举或者上阳宫学校,亦或是外任的女官入京述职、参与吏部年考,路上自然都是要住驿站或是逆旅的。

  为此,官宦人家(尤其是京外官员)便会培养一些女子戍卫、部曲专门陪同护送女儿入京念书赶考,就如同从前书童侍卫陪伴家中郎君去参加贡举一般。

  甚至还发展出了一门生意:毕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家底养着自家的女卫部曲,也可以去武堂聘请通拳脚的女武师陪同出远门。

  因此有女娘们来投旅,掌柜是不奇怪的。

  他主要是有点奇怪,这几位女娘上京的时辰似乎晚了些:二月贡举都过去了,那时候才是入京旺季,别说官舍了,他这旅馆都爆满,临近宵禁时分绝对找不到空房的。

  这三月半都是淡季了,可别是这小娘子倒霉赶考来晚了吧。

  *

  逆旅掌柜的担心,辛幼萍并没有注意到,她另有心事――

  一路从陇西狄道赶到京城,辛幼萍虽也十分倦怠,但入住逆旅后第一件事,依旧是取出祖父交代过的木箱,打开来小心查验。

  哪怕出行前已经极细致的挨个各自打过了包裹,这才装了箱,然而到底是一路赶上京城,且……明日可是要将这箱子送去大司徒府的,总不能到了大司徒府才发现有损毁。

  于是辛幼萍连一口吃的也顾不上叫,便从身上取出一枚铜钥匙,将随行部曲从马车上搬来的箱子打开检查。

  箱子里面又是大小不一的小匣子,上面贴着标签,比如‘武德初年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与开元年间无关)’,再比如‘乾封年间乾丰泉宝’……

  这都是祖父多年收藏的各版钱币。

  为防止钱币间彼此摩擦受损,每一枚钱币都是用光滑的桐油纸包过的。辛幼萍主要就是检查油纸包有无因旅途颠簸而破漏,伤了钱币。

  除了本朝的钱币,箱子中还有许多西域的银币、金币,也是祖父的收藏。

  以及――两版流通性纸币,以及六版非流通性绝版纪念币。

  从纸币出现至今,已经过去了七年余。

  其中两版寻常市面流通的纸币,辛幼萍见得很多,甚至方才还用相同的纸币付过了逆旅的费用。

  若是稍有损毁,想在市面上高价收一套全新的纸币倒也不难。

  于是辛幼萍主要去检查那六版非流通性绝版纪念币,看到它们都依旧牢稳待在双层木夹中,无有丝毫损坏这才放下心来。

  只要明日将祖父的遗物交到大司徒府,她这趟上京最要紧的任务就完成了。

  辛幼萍正是圣神皇帝与高宗两朝宰相辛茂将的小孙女,今年十七岁。

  要不是辛相生前留下过话,其实家里人还是有些不放心她独自上京的。

  辛幼萍至今还记得,祖父收到第一份【绝版纪念币・瑞兽】的时候,是一个午后,祖父匆匆翻过一遍纪念币后,就开始带上花镜看信,嘴角含笑。

  那一年她十岁,正搬了小板凳坐在祖父身边做数学题。

  她是最受祖父喜爱的小孙女,不过不只因为家里她最小,还因为她术算最好。所以祖父致仕的时候,没有把她跟家中的伯父家的堂姐一样留在京城上阳宫念书,而是带回了祖籍,说是要亲自教她。

  “幼萍,来。”

  祖父把她叫到身边,翻开纪念币给她看。

  辛幼萍就见到,纸币上印着的是动物,有的她认识有的她不认识,但俱各有神采十分灵动,怪道叫【绝版纪念币・瑞兽】。

  她手上还有方才用铅笔算数后留下的铅灰,因此她并不伸手去碰这纸币,只是隔空指着自己认识的瑞兽。

  头两页是‘猞猁’与‘仙鹤’她都认识,再往后老虎、金红相间的鲤鱼等她也认识,但有的她就不认识了,比如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熊,与脖子特别长看起来有点呆的大鸟。

  还好插着纸币的纸页下方有介绍:“食铁兽(啮铁兽)、貘、白豹、白罴、大熊猫”

  辛幼萍:好家伙,名字真多。

  只是……辛幼萍很敏锐地发现:“祖父,这套纪念币上的图,不是一人画的吗?”

  她记得第一版市面流通纸币上的百业图,上面的女娘虽从事各有不同,衣着姿态各异,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来,出自一人的手笔。

  但这套纪念币上,明显是两种画风。

  祖父戴着花镜,拿起方才在看的信,一一指给她:“头两张猞猁与仙鹤是御笔、后头就都是大司徒的画了。”

  “啊!”辛幼萍当时就冒出来一句:“那这得多值钱啊!”她方才正好在算一道跟修河渠有关的术算题,此时都在估算这种绝版纪念币能拍卖到多高了。

  祖父对她赞许点头:“果然是我的孙女。”

  *

  想到这些旧事,哪怕祖父过世已经九月,辛幼萍还是忍不住落泪――祖父过世不足年,这也是为何家中长辈虽有些不放心,也依旧只能让她一人上京来的缘故。

  她为孙辈,守九个月的丧期就可以出孝,但长辈们都得二十七个月足才能出门。

  再加上有祖父生前留下话,除了让她给大司徒送这箱收藏数十年的钱币,还让她上京去考上阳宫经济学院,于是辛幼萍就第一次独自出了远门。

  清点过了箱中钱币纸币都无碍,打小跟她一起长大的伴读见小娘子又在落泪,就忙说话岔开:“我去坊中食肆买些吃食于小娘子用,好好歇一晚明早精精神神去拜见大司徒才好。”

  辛幼萍点头。

  又从贴身带着的包裹中取出一个长条手镜匣:不过里面装着的不是玻璃手把镜,而是一枚木牌,签头染成了朱色。

  正因有这枚朱头木牌,辛幼萍今日才到洛阳,都没有往大司徒府上送名帖,明日却也能直接上门。

  这是祖父过世不久后,大司徒命人送来的。

  如辛茂将这种前宰相过世,身上又有爵位,当地官员自然即刻上报了朝廷,连着辛相生前留下的书信一起送到了京城。

  很快圣旨便到了陇西道,追赠故相辛茂将大司空之职,谥‘文简’。

  谥法曰:‘一德不懈曰简’。

  又曰:‘能平易不信訾毁,使民易知则治亦自简’。*

  辛府上下叩接圣旨。

  这只木牌也是随圣旨而来的。

  辛幼萍知道,这是因为祖父生前病榻之上,曾与大司徒写过书信:他此生收集的所有钱币,并不准备带到坟茔里去,而是准备与孙神医一样,全部捐给上阳宫经济学院作为收藏。

  到时让孙女送此入京。

  于是大司徒送了一块朱色木牌来给她,好让她无论何时到洛阳,都无需递名帖排队候见,而是可以直接去姜宅。

  这一路上,每一晚辛幼萍都要拿出手镜匣来看一看这块木牌还在。

  而木牌下面还压着一封信。

  那是祖父单独留给她的信,哪怕在病榻上,祖父也为她考虑到了入京后的各种情况。

  祖父虽做过宰相,但伯父、二叔和她父亲显然都未继承祖父的做官的本事,因此皆未留在京城为官,堂姐毕业后也离开了京城。

  这就导致了她上京后只能先住逆旅。

  之后……

  祖父说过大司徒最喜欢聪明的女孩子,且她知道辛家无人在京中为官,必然会留辛幼萍在姜府暂住。直到辛幼萍考过上阳宫学校,就可以入校寄宿了。

  当然,祖父也替她考虑了意外情况:比如她上京的时候,大司徒正好随圣驾西巡长安,亦或是旁的缘故并不在洛阳,那就――辛幼萍看着信上的地址和称谓。

  祖父让她去寻同样已经致仕的宰相,当年的中书令,如今的太原郡公王公。

  辛幼萍记得这位王相,祖父致仕前还带她去拜见过。

  祖父信中写道从他还是侍郎,王公也不是宰相,只是司农寺官员时就常坐在户部不走,这几十年不知道给他添了多少麻烦。那么,代故人照顾一下晚辈也是应当的。

  当然,辛相如此交代孙女,更主要的原因是:旁的故交(譬如时不时想去边境溜达的裴教导处主任、公务繁忙库狄相、李相、狄相等)都可能因各种朝事不在洛阳,但辛相知道王神玉不会。

  他好容易致仕,必然窝在府中侍弄花草,过他的神仙日子。

  而多年同僚好友彼此了解,辛相临去前很放心:大司徒不必说,而托付给王神玉的事儿,也都从来有可托底。

  他不必再担心孙女上京后的事儿。

  **

  次日,辛幼萍呆呆站在姜府门口。

  她不是没想过大司徒可能会不在京中,但她真没想过,姜府门口会挂着明显的白幡等物。

  这场景她太熟悉了,分明是家中有丧仪才会如此。

  辛幼萍知道大司徒已然年过七旬,但,但她可是位极人臣的大司徒与尚书左仆射啊,她若故去,洛阳城内不会无声无息,一切如常。

  那还有谁能令姜府门口挂灵幡?

  是……

  姜府中有穿着素服的女卫走出,证实了辛幼萍的猜想。

  果然是前太常寺卿崔朝一月前故去,大司徒此时并不在京中,而是送灵归于长安――崔正卿以旨陪葬先帝乾陵。

  且辛幼萍是之后才知道,圣神皇帝此时也西巡长安不在京中。

  此时她只是有些怔怔站在门口。

  倒是留守姜府的女卫,显然极有经验,她也不因辛幼萍是年轻女娘而怠慢,只问她要不要留下名帖,等大司徒回洛阳再递上。

  而见到辛幼萍取出的是‘红牌’,留守女卫都惊了一下――

  还好她毫无怠慢且留心多问了一句。府上会发的朱头木牌可不多,必是重要之事。

  于是她按照大司徒之前留下的话,并没有让辛幼萍离开,而是带着她进入皇城入东宫请见皇储。

  辛幼萍有些忐忑。

  她想过入京后的许多情形,见大司徒怎么问好行礼,见王相又该说什么。

  可,真没想过会直接入东宫见皇储。

  *

  监国的皇储亦穿素淡常服,神色中有着难掩的沉郁之色。

  然殿下虽心绪不佳,待她却很和气。

  而见东宫属臣收下那一箱钱币后,辛幼萍一路上悬着的心,终于有些落下了。

  就在她告退时,就听皇储问起她入京后的居所,得知辛相的安排后,沉吟片刻道:“不如你留在东宫吧。”

  这些年女儿常去拜访王相(吃点心),曜初自知王相府中倒有的是房舍,但并无与辛幼萍年纪相仿的女孩为伴。

  曜初问过辛幼萍的年纪,也只比阿鲤大三岁。

  既如此,倒是留在东宫为好,一来东宫中女官与女孩子都多,也便于一同读书;二来……两个孩子都算是失了祖父的,也可彼此有个慰藉。

  曜初瞧得出:阿鲤在自己跟前一直表现的很懂事坚强,想来是怕惹她伤心。毕竟她还要监国,有诸多朝政庶务需要料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