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

第444节

  郑重不知道,他很快就离开了紫宸殿,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事情进一步发展。

  他离开之后,永昭帝沉吟了片刻,便吩咐裘恩道:“召余景怀进宫!”

  姑且不说郑重是怎样的表现,但其有一句话说得没错,杨允恭只是一个臣下,却突然奏请废太子,是存的什么心思?

  六部属下各司郎中是五品官职,在朝中是相当重要的官职,杨允恭此人行事一向有度,此前从来没有过激进的表现,却一下子做出捅破天的举动……

  杨允恭为何要这么做?他背后有没有人?如果其背后有人,又会是谁呢?

  他得让仪鸾卫去查清楚这些情况,朝中出现请废太子的传言,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到底是谁想争国本?

  是五皇子一系呢?还是韦皇后一系?还是隐在暗处还没有被朕发现的势力?

  在仪鸾卫的查探没有明确结果之前,他不会下任何决定。

  现在的仪鸾卫比之过去的缇事厂或许稍有逊色,但是因为帝王的信任,仪鸾卫办事也相当便利,速度也相当快,第二天,余景怀便将结果呈至御前了。

  当永昭帝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再也顾不得什么“帝王喜怒不辨”,而是重重捶了一下御案,脸上布满狂怒。

  韦皇后,请废太子一事,竟然是韦皇后一系授意的!

  顾敬止的事情犹在眼前,朕都已经这样敲打了,皇后竟然还有这样大的胆子,竟然想废去太子!

  皇后这是终于忍不住了,觉得太子之位是应当换人了?换给她所出的二十一皇子?!

  第807章 冤死了

  韦皇后此刻真是冤,她什么都没有做,甚至比以往任何都要谨慎低调,但是灾祸还是降临了。

  邵世善在离开紫宸殿之后,曾秘密给她递来了消息,道废太子事不祥、娘娘须小心提防之言。

  在知道有官员在宣政殿奏请废太子之后,她的心就开始惊跳了,立刻意识到此事会像飓风一样,许多人都会被卷入其中。

  坤宁宫能不能顺利避过呢?这根本无法预料。

  正如邵世善所提醒的那样,现在只能小心谨慎了,得让承恩公府那边打起精神,以备不测。

  杨允恭背后的人是谁呢?提出废太子是何居心呢?皇上那里是什么想法?

  韦皇后最关注的便是这些,暂时也不能知道答案。

  但是对于她来说,现在废太子绝不是什么好事,她的皇儿虽然序齿了,但没有成年,倘若与其他皇子争储,没有太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皇上现在春秋鼎盛,便是成为太子,怕也会像现在的太子一样,时时处于惊惶不安之中。

  在她看来,最好是郑重这个窝囊太子继续占着太子之位,等到她的皇儿成年了,郑重再将位置腾出来。

  这便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现在,杨允恭这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官员出来蹦跶了,实在可恨!

  这天傍晚的时候,一个消息悄悄送进了坤宁宫,韦皇后在看到这个消息,顿时脸色大变。

  废太子的提议,竟然是胶州刺史伍亦是最先说出来的,听说伍亦是曾对不少官员提过这样的想法。

  伍亦是的孙女嫁给了南平顾家嫡枝顾珃为妻,与顾家是关系密切的姻亲,与尚书左仆射邵世善也有关系,现在伍亦是最先提出了废太子……哪个朝官不会多想?

  现在谁都知道,顾家及其姻亲,是依附于她的,那么皇上会不会认为,是她授意伍家和顾家等人倡议废太子?

  不,不是皇上会不会,而是皇上一定会!

  皇上对仪鸾卫如此看重,现在仪鸾卫调查结果是这样,皇上一定会怀疑!

  韦皇后实在太清楚朝局的诡秘了,就算她压根没有这样授意,最终都会有人将这些归结在她身上。

  毕竟,她是一国之母,她还有一个皇子!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仪鸾卫的查探是隐秘消息,按说她不应该知道这个,就不能前去紫宸殿求情。

  她能做的,便是力证自己完全没有废太子的意思。

  伍家顾家依附于她,这个一时无法撇除,但是比起伍家这种映射猜测来,还有方法更能代表她的意思和倾向,那就是她的娘家承恩公府的态度!

  “绿琴,你立刻给国舅爷那里送去口讯,请父亲和兄长上奏疏驳斥杨允恭的奏请!”她这样下令道。

  她的父亲和兄长是荫封的国公和世子,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现在宣政殿中,若是知道杨允恭会上那样的奏请,他们一定会出列反对的。

  可恨杨允恭的奏请实在太突然了,站在她这一系的朝官都在观望着,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反对,如此就已经失了先机。

  现在只希望父亲兄长的奏疏乃亡羊补牢,希望还不算晚。

  承恩公韦晟的奏疏很快就送到紫宸殿了,奏疏上称:“太子仁义,虽偶有过错,却于继承国祚无碍……为了国朝安稳,太子绝不能废,小人宜当诛,恳请皇上纳臣之言……”

  永昭帝将奏疏合上,问着立在殿中的裴鼎臣:“承恩公上疏,为太子虚美,道绝不能废太子。爱卿对此事如何看?”

  “皇上,现在皇上春秋鼎盛,皇后娘娘所出的皇子年幼。承恩公和皇后娘娘不欲废太子,这是情理当中的事情。”裴鼎臣这样说道。

  永昭帝点点头,皱眉看了一眼那奏疏,心中有所思。

  裴鼎臣的话语很有道理,按常理说,皇后一系不希望废太子,不希望现在废太子。

  如果从谁得益谁行事的角度来看,废太子对皇后、对二十一皇子没有太大好处,皇后不会做这个事情。

  但是仪鸾卫所查探到的真相,是说皇后一系早就废太子之心,现在只是在逐步行动而已。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皇后育有皇子,当然会想为自己皇子谋算皇位、当然会有废太子之心。但是时机出现在当前,合适吗?

  朕的梓童,可是相当聪明的人。

  如果真的是她在背后授意,那么就太过急切了,时机并不对。朕才刚刚下令杀了顾敬止,用来敲打了皇后……

  莫非就是因为朕对皇后一系势重深感不满,所以他们急了,才打算去做废太子此事?

  这时,裴鼎臣继续说道:“皇上,不管这废太子一事谁倡导,现在并不适合废太子,国朝平稳最重要。”

  裴鼎臣对太子也不满意,但是对另外的成年皇子也不满意,在这样的比较之下,太子和别的成年皇位哪个在太子位上,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

  既然太子已经当了二十年多太子,国朝如今又平静,那么便宜静不宜动,没有必要废太子引致人心动荡了。

  太子的废立乃是国本大事,轻易不能动,隔壁的大雍朝就是典型的例子。

  当初大雍的太子薨了之后,皇子们联合朝中各方势力,都想争得太子之位,大雍的国力也在这些争斗中不断被削弱,以致衰败成如今这样。

  殷鉴在侧,所以有关太子废立一事,现在不能动。

  良久,永昭帝才点点头,道:“朕的意思也是这样,杨允恭不适合呆在户部了,将他贬至韶州吧。”

  他打算平息此事,将废太子一事压下去,当然要处罚奏请此事的杨允恭。——朝官想必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只是,打算是远远赶不上局势变化的,永昭帝的旨意都没来得及传出紫宸殿,朝中便再次出现了大事。

  由此事而引起的动荡,就算他身为一国之君,也不能轻易平息了。

  第808章 漕运之祸

  朝堂这件大事,是江南道漕运出问题了!

  漕运的重要性已不用赘说,是连接京兆和江南道的一个重要通道,还是无可替代的通道。

  江南道乃富庶之地,有天下粮仓之称,那里的粮食、绸缎等物资 就是通过漕运运送至京兆。

  可以说,这是一条强盛钱银之道,现在这条通道断了,对京兆、对国朝会有多大的影响就可想而知。

  漕运关系着国计民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令国朝剧烈抖动。

  它的重要性,其实也不亚于争国本。在接到禀告之后,永昭帝不得不把注意力都从杨允恭身上移开去。

  一个官员奏请废太子其实还不是争国本。相比之下,当然是江南道的漕运比杨允恭的奏疏更重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江南道漕运这么多年都没有出过差错,现在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怎么连物资都完全无法运送?”永昭帝这样问道,并没有掩饰脸上的怒火。

  物资无法运送,这就是说漕运完全中断了,这个结果,永昭帝简直难以置信。

  漕运的问题何等重要,此前一直都平稳有序,现在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这么重大的情况。

  这说明,漕运出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了,但此前竟然没有官员察觉到不妥。

  朕的官员到底在干什么?御史台、户部和工部的官员是不是疏忽职守?

  户部尚书陈就道正站在紫宸殿中,面的帝王的质问训斥,他只能这样请罪道:“皇上,此事是臣失察,请皇上恕罪!臣已经让属下官员前去查探江南道情况了,具体是怎样的情况,定会查得清清楚楚的。”

  此刻陈就道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江南道漕运有多重要,如今中断运送,对国朝有多大的影响。

  陈就道是从户部侍郎晋升为户部尚书的,他这些年一直在户部,对漕运的情况也相当熟悉。

  ——他是朝中最早发现漕运有问题的官员。

  他发现了漕运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所运松的物资越来越少,这样的情况持续已经有两三年了,但是因为这种间隔和减少是逐步、点滴进行的,所以记录这些情况的官员并没有察觉到端倪,就连吏部考功、御史台监察都没有发现情况。

  陈就道发现端倪之后,便派了属下的官员去了解情,只是属下还在前去江南道的路上,漕运就出事了!

  原本应该运送到京兆的粮食、丝绸等物品,压根就没有踪影,早就过了最后的限期。随后,江南道官员的书信才送到京兆,陈述了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江南道官员的书信当然是掩饰推搪,将问题归结于天灾人祸。

  天灾,乃是因为现在已经是秋冬交接的时候,雨水稀少,河床高耸,以致漕运时常无法进行;

  人祸,便是漕运沿途有很多水匪,他们埋伏在河道两岸,经常抢杀掳掠,致令人心惶惶。

  正是因为这两个主要原因,所以江南道漕运才会出现失控的情况,并且到了漕运中断的严重程度。

  以上这些,便是江南道官员对漕运问题的掩饰辩解,但是户部的官员又不是愚笨的,主官陈就道更是精明无比,立刻就知道江南道官员在粉饰太平。

  在此不得不说一下大安朝的漕运。

  漕运如此如此,但在大安朝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前后就经历过两代帝王而已。

  在先帝正和帝之前,江南道和京兆之间并无漕运,然而江南道粮食充足,许多时候都要运抵京兆,那时所走的乃陆路,旅途耗时不用说,而且损耗也极多,每运粮一趟,只有十之四五能存。

  当时的朝官有感于此,便上疏正和帝,奏请开河道、转漕运,此奏疏得到了正和帝的准许。

  经过两代帝王不断整理、开凿运道,漕运便正式形成、并且越来越重要,为江南道、京兆乃至国朝的繁荣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廷为此还成立了转运司,专门掌管江南道漕运的情况。

  到了现在,漕运的规模越来越大,转运司的官员也越拉越多,有关漕运的用度浩繁,国朝在这一块的负担也不断加大。

  纵然如此,漕运的作用依然无可替代,为了维持漕运和转运司的正常,户部每年都划拨大量的银两,用于疏通河道、增加船只、剿匪护粮等种种开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